- 积分
- 3833
- 威望
- 8
- 月币
- 1084
- 贡献
- 227
- 文采
- 614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11-12-1
- 最后登录
- 2017-9-30
|
1972年,因《奇遇》、《夜》、《蚀》、《红色沙漠》等片蜚声世界影坛的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作为中国人的朋友,怀抱着激情和好奇,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摄制了长达3小时40分钟的大型纪录片《中国》。
但这样一个有着非常美好开端的故事,接下来却意想不到地“变向”发展为一出至今还令中意两国人民尴尬的闹剧。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的评论员文章,等待掌声的安东尼奥尼被猝不及防地拍了重重的一“板砖”。从此,暴风骤雨般的“板砖”朝安氏拍来。批判活动从北京席卷到全国,持续了将近一年,充分展现了那个年代中国人民“拍板砖”的无奈。仅1974年2月和3月间发表的“大小砖头”就结集了一本200页的书,名为《中国人民不可侮—批判安东尼奥尼的反华影片〈中国〉文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6月版)。安东尼奥尼的名字甚至还被编进了儿歌之中:“气死安东尼奥尼, 五洲四海红旗飘。”
2004年,安东尼奥尼作品回顾展在北京电影学院隆重举行,《中国》这部名闻遐迩尔却并没有多少中国人真正一睹真容的片子首次得以在中国公映。
这部拍摄于中国文革时期的纪录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演在北京对一些场景的捕捉,有著名的天安门广场、长城、故宫、王府井,有中国政府安排的参加小学可见课间活动、医院的针灸生产、工厂的工人家庭生活、生产合作社的状况等。
第二部分是导演被安排去河南林县参观红旗渠、集体农庄,古城苏州和南京,但他却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随意观察的中国人的面孔上。
第三部分是导演对上海的短暂观察,从街景到中国GCD 诞生地,从新建的居民楼到殖民地时期的滚地龙,从茶馆到大工厂,从外滩到黄浦江上的船户,相对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上海民众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