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分享] 浅谈剑和武侠小说中的九大著名剑客

剑,在我国古代的兵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百刃之君”,剑的意义远远超出一般兵器,它甚至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一种象征,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剑不仅是文臣武将们随身佩带的防身兵器,更是王侯将相社会地位、身份的象征,如《正义》上便写到“春秋官吏各得带剑”;《晋书·舆服制》上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说文》上也记有“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则带剑,无事不得带剑”。不但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带剑有明确规定,而且士大夫们所配之剑在长度和重量上,都因佩带者的爵位高低而有明确的规定:“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考工记》)剑不仅在长度和重量上有等级之分,而且在制造、加工和装饰等方面的选材用料、工艺精细程度上差距也非常明显,很多出土的剑通身上下精雕细琢、镶金嵌玉,本是杀人凶器,却成为绮丽华美、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宝,这都是为了炫耀使用者的显赫身份。      剑作为兵器的历史并没有刀和矛那么久远,没有经过石器时代,是青铜器时代的产物,根据学者们的推测,是由矛头直接演变而来的。据推测,青铜剑大约创制于殷末周初之际,距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第一柄剑是西周青铜短剑。这把剑非常短,形状像一条细长的柳叶,两刃上端平直,下端稍宽,呈外向的弧线,装柄部分略瘦,上有两个纵列的孔,用来固定木柄。类似这种柳叶形青铜剑,在北京琉璃河、陕西宝鸡等地都出土过。由于这种剑的有效使用部分——锋刃的长度还不到20厘米,和匕首差不多,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这时候的剑还不是战争中所使用的兵器,而主要是用于防身自卫的。      从春秋到战国是诸侯争霸、战事连年不断的岁月。随着战争区域的变更,古老的作战形式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南方是吴国和越国崛起,争相称霸,北部诸侯也企图吞并江南,夺得霸主地位。于是,战火自我国北部平原蔓延到江南水乡。这里河渠密布,水网纵横。曾在北方平原驰骋扬威的战车,顿时显得笨拙庞大,无法施展身手。于是,步战、水战逐步取代了车战,占据了沙场的中心位置。短兵相接的战斗日渐频繁,剑作为近身作战的得利兵器,越来越受器重。剑的形制也有了新的变化,由柳叶形变为脊柱形剑。这种剑剑茎呈圆柱形,并一直向前延伸,到剑身部分形成剑脊,茎与脊之间没有明显分界线,浑然一体。由于增加了脊柱,大大延长了剑身,剑的平均长度已增至50厘米左右,从而大大提高了剑的杀伤威力。这时的剑已成为军队近战格斗的一种常规武器。      说起造剑,就不能不推崇吴、越两国。在这堪称为“宝剑之乡”的江南故国里,围绕着“剑”曾流传着许多美妙的神话故事。吴、越两国长期战争,几经沉浮,总是把铸剑作为重要的兵工产业,因此,许多能工巧匠云集在吴越之地,发挥了他们的才智和技艺。所以吴越的铸剑技术远远超过了中原列国。那时候著名的铸剑大师有:欧冶子、干将、莫邪、风胡子等,他们铸的名剑留传于世,被后人视为无价的瑰宝。如欧冶子竭尽精力为越王勾践铸造的五把名剑,分别取名叫: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这些剑削铁如泥,堪为稀世珍品。      战国前期青铜剑仍是各国军队中必备的兵器之一,只是这时的青铜剑已发展为含锡的复合铜剑。这种剑在脊部含有一定比例的锡,呈红色,质地非常坚韧,经得起砍砸而不易折断。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是兵器史上的一大转折。有了钢铁的身躯,剑变得更加坚硬柔韧,长度也大大增加。从这一时期出土的铁剑看来,其平均长度已接近一米,有的甚至超过了一米,如广州南越王赵昧墓发现的一柄西汉初的长剑,长度竟达到1.52米,堪称长剑之冠,而解放初衡阳出土的14柄楚剑,其中最长的一柄也达到1.4米,是过去一般铜剑的三倍长。战国时的钢铁剑的使用并不普遍,军队中仍大量使用青铜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秦朝末年。秦始皇陵发掘出的大量兵器几乎都是青铜制品。钢铁剑与青铜剑相比,剑身加长,弧曲的刃部伸成平直,并且更加锋利。当时楚国的钢剑是最有名的,由于冶铁炼钢的技艺高强,铸出的钢剑锋利无比,楚军中最先装备了这样先进的剑,致使他国不敢轻易进犯。      汉代是冷兵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表现在一方面是钢铁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另一方面是主要兵器的种类发生了新旧更替。首先是由于钢剑的质量明显优于青铜剑,优胜劣汰,自然就淘汰了青铜兵器,钢剑成为军队中普遍装备的兵器。曾经在河北满城出土了汉武帝时中山靖王刘胜的钢剑。这柄剑是用一块炼铁反复在木炭中加热渗碳,折叠锻打而成,刃部经淬火而坚硬锋快,脊部仍保持韧性,这样的剑刚柔相济,坚固锋利,是非常理想的兵器。三国时,蜀主刘备很重视造剑,曾令工匠 “采金牛山玄铁”铸成八口宝剑,自己留用一口,其余分赠给身边重臣。曹操有宝剑两口,一名“倚天”,一名“青虹”。倚天剑自佩之,青虹剑令夏侯恩佩之。两剑都削铁如泥,犀利无比。《三国演义》中写到蜀国大将赵云大战长板坡,夺得青虹剑,远者枪挑,近者剑劈,七进七出,血染白袍,勇不可当。曹操的儿子曹丕也酯爱宝剑,他曾请名师锻造了三把“百辟宝剑”,分别称“飞星”、“流采”、“华诞”。剑首“饰以文工,表以通犀”,剑身用清漳河水淬火,淬后复炼,炼后复淬,或冷却后重炼,汰尽杂质,如此反复百次,使剑钢质纯正,剑刃锐利柔韧,所以称“百辟”。      中国古代剑的黄金时代,是在西汉中期前一千年左右的时间内,西汉后期,特别是魏晋以后,剑突然迅速地少了下去,虽然作为传统兵器一直流传至今,但是其普及程度远不如后来居上的环首刀。探寻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铁器特别是铁制铠甲的大量使用,应当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剑的优点在于击刺,皮甲虽有一定的硬度,但毕竟是以纤维组织的皮革制成,在尖利物的猛力刺击下就会洞穿,因此剑对于皮甲正好是发挥了长处。而铁坚硬且有韧性,铁甲在防御击刺的能力方面远胜于皮甲,剑如遇铁甲,其弱点就暴露无疑了,所以人们很快地弃剑而改为用刀,刀可以奋力砍劈,铁甲有时在猛烈砸击下,也会碎裂。文物发掘的统计证实,东汉以后的历朝墓葬中,基本没有发现剑的实物。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青铜剑氧化后常常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氧化层,对剑体反而有保护的功用,虽经千年的埋藏,仍大致完好,而铁器除了极少数经过表面处理的,往往锈蚀殆尽,使得我们在考证出土的文物时相当困难,我们要了解东汉以后剑的面貌,只能从古籍插图、雕刻和绘画作品中得到一些。在魏晋至唐代的各类绘画(如庙宇壁画、墓室彩绘等)和雕刻作品中,有关剑的比较清晰的图像一直难以发现,少数类似剑的形象由于描绘不完全,既可解释为剑,亦可解释为刀或鞭、锏等其它短兵器,因此不能作为剑的实证材料。1950年江苏江宁发掘的拄剑武士像,提供了五代时期剑的形象,这一形象与同时期敦煌壁画中出现的剑外表基本吻合。我们不难发现,这时候的剑,剑身已呈直尺状,上下宽窄一致,剑身中间仍是突起的剑脊,身与茎之间有较宽大的剑格,这是后期剑的主要特征。比较全面、准确地描绘出后期剑的形象的是北宋官修的《武经总要》一书的附图,这部古籍插图绘制和雕版都很精致,应该相信在很大程度上画出了北宋初期剑的真实面貌,画中的剑剑身与五代时期相比较显得短而厚重、剑锋方而钝,剑脊处有的开有血槽,剑格上铸有花纹,某些部位还镶嵌宝石,剑首扁平成卷云纹,中间有穿孔,能够系挂丝绦、绸带等装饰物品。元明时期的剑基本上保持了五代以来的形制,敦煌第三窟元代壁画与大同宝宁寺明代水陆画上的一些剑,外形上都大同小异。从上面这些雕刻、绘画中的剑的形象可以归纳出后期剑的发展趋势,是向直身、细长、轻巧的方向发展,虽然宋代的剑是个例外,显得短而重,但在其它方面还是一致的,这一发展趋势与西汉后期的铁剑保持了连续性。清代的剑的传世实物就比较多了,其中属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帝王御用剑最为珍贵,代表了清代剑的最高等级,如乾隆御用的“剸犀剑”,剑身用宿铁锻造,剑格剑首用黄金制成,上面镶嵌了红宝石和珍珠,剑柄木质,上面缠有黄丝带,在剑刃近格处,还用金、银、铜丝镶出龙、凤、云、水等图案和剑的名称。剑鞘以木质为底,外蒙鲨鱼皮、金桃皮加以包装,剑镖和附耳都是金制,装饰华贵无比,制造也十分精良,虽至今历时近200年,一经拔出剑锋仍锐利森森,寒气袭人。从外型上看,这把剑与宝宁寺水陆画、敦煌壁画上的那些剑几乎是一致的,由此也证实了五代以来艺术作品中所提供的剑的形象基本是准确的。      剑从两宋开始已只有将帅才能佩带,士兵中一般不再装备。元代以后更是逐渐成为皇室显贵的玩物,因此它在装饰上总是极尽奢侈。清代时连名称也发生了变化,提到剑习惯上都要加一宝字,这一时期的剑已失去了兵器的性质,往往只有在阅兵庆典等重要的场合,才当作仪仗、权威的物品而使用一下,平时则用来习武练身、装饰摆设。当然,在某些特殊场合它仍然是防范非常的武器。      谈到剑,就不能不谈剑术,我国的剑术历史也是十分悠久了,在春秋后期就已出现,史籍中也开始出现关于剑术家的记载。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卧薪尝胆、报仇复国的越王勾践,曾请了一个埋名隐姓、生活在山林中的剑术家越女给他的士兵传授剑术。这个越女不仅剑术精通,而且还有一套理论。她说,剑术看起来似乎浅显而容易,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深邃而精妙,有门户的开合,阴阳的变化。用剑进行搏斗时,精神要充足,外表要沉稳,看上去安祥平和,像一个文静的少女,一经交手才知道凶狠如同恶虎。这样的剑术家可以以一当百,以百当万。金庸的《越女剑》就讲的是越女传剑这个故事。      剑术不仅在春秋战国的战场上发挥着临阵杀敌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这一时期,无论是临阵打仗,还是击剑娱乐,剑术的好坏都关系到格斗者的生死存亡,所以这时的剑术都是非常实用的实战技术,没有半点华而不实之处。在格斗时,往往先以假动作欺骗对方,等到对手开始动作,自己再动。不动则已,一动起来就急如闪电,这样虽然是后发制人,却往往抢在对手之前击中对手(见《庄子·说剑》)。      为了对付匈奴的骑兵,汉朝也发展起了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骑兵交战中以砍斫为主,很少有刺的动作。于是,环柄刀便代替了剑,使得剑在战场上的使用价值大大下降。到了东汉末年,环柄刀几乎完全取代了剑,成为军中主要的短兵器。剑作为沙场交战使用的兵器退出了战争舞台。然而剑在战场上地位的下降反而使击剑的风气在社会上风行开来,人人喜欢击剑,喜欢佩带宝剑,剑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从汉代起,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但是,当时的读书人却一点儿不像封建社会后期那些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大家都以能文善武而自豪,许多文人墨客与剑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祖上在赵地就是以传授剑术而驰名;东方朔十五岁就学习击剑;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年轻时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喜欢击剑。汉武帝时,渤海郡博学多文的儒士隽不疑,应邀去见一个大官,看门人要他解下佩剑,隽不疑十分坚决地回答道,剑是君子用以自卫的武备,不能解(《汉书·隽不疑传》)。陈寿写到他在“安平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三国志·吴书·物主传》)。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不少专门讲击剑方法的文章,据《汉书》记载,这样的文章有38篇,可惜后来都失传了。东汉末年,剑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击剑家,这些人游走四方,传授剑术。如在汉恒帝和汉灵帝年间(公元147-189年),在首都洛阳城,一个叫王越的剑师就十分有名,教过不少徒弟。      

TOP

格式分分段吧,一篇过看得让我眼花
挚爱月侠

TOP

无名人。。

TOP

月亮论坛的崇拜者

TOP

TOP

关于剑的历史叙述的非常详尽,就是有点长,看得有点累

TOP

楼主对剑的了解很深啊,不过最好能分分段就好啦,
武侠天地,任君翱游

TOP

仗剑天涯!

TOP

TOP

挺系统的 呵呵
个人非常喜欢这类文章 总结的非常好
莫道萍踪随逝水,永留侠影在心田

TOP

喜欢这类文章 太好看了
考据的特别细致呀
莫道萍踪随逝水,永留侠影在心田

TOP

武侠天地,任君翱游

TOP

hi

TOP

TOP

返回列表

站长提示 关闭


早期的115和360盘停止分享了!不要买哦!

360盘及老115网盘资源都关闭了分享了!目前只有新115盘及百度云盘还可以继续分享,大家注意!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