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13
- 威望
- 4
- 月币
- 406
- 贡献
- 125
- 文采
- 180
- 阅读权限
- 50
- 注册时间
- 2011-5-28
- 最后登录
- 2019-5-17
|
说到中文武侠小说,不得不提及古龙和金庸。
古龙自有古龙的拥戴者,金庸自有金庸的读者群。据说,古龙著述2000多万字,是作品被改成影视剧最多的作家;而金庸呢,更是号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读者”。
其实,在喋喋不休评价双方的艺术优劣时,我们却在毫无知觉中触及了中国的文学走向。
读古龙小说,多少有些让人觉得“噜苏话”太多;有些人认为“很好”,好在什么地方又说不出;有些人老是埋怨看不懂……而金庸作品就没这么多的“废话”,何故?因为中国的绝大多数读者还处于阅读上的“初级”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读者鉴赏水平有问题,而是中国的文学发展出现严重的断层。
就我们广泛的阅读习惯而言,多数人(包括所谓的评论家在内)还停留在“塑造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上,也即我们的文学鉴赏水平尚未超越“通俗的故事”这一层次。这与中国文化的固步自封与骄傲有着深刻的渊源。比如,唐诗宋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精粹,却没有人能反思一下,为什么一种文学现象居然可以纵横一个朝代数百年之久!
当西方的文学思潮像自然科学那样风云激荡、不断更新之际,我们却一直躺在"四大发明"的摇篮里 和意 ,我们一直深受“四大名著”的禁锢而无法展开自由的遐想。
金庸小说,充其量还处于模仿阶段。他的小说竭尽所能地向读者低俗地推介所谓的“典型人物”──而这些过度个性化的人物却被诸多的“评论家”视为“栩栩如生”──但距《水浒传》的艺术魅力尚差十万八千里;而文学的推陈出新,《水浒传》又在十万八千里之外了!
金庸的成名,是我们文学的悲剧,也是他个人的悲剧。于文学,可能还有太多迂腐的学究占领着权威的论坛,他们无法看清世界已变化,却误导读者跟他一样做瞎子;于其本人,国人惯有的吹捧和造神习俗熏得他晕头转向,以为自己果真已“独步武林”。
但就金庸的文字功底跟其他武侠小说作家相比实在是到了“孤独求败”的境界,但作为一个成功的报业者,却与写作上丝毫不见突破,似乎太黑色幽默了。而从见诸报端的某些信息分析,金庸先生似成 的屁股──稍一触摸即暴跳如雷,大致原因还在于吹捧和造神根本造不了神,只能造出低劣的作品和狭隘的人格。
可惜古龙早已作古。在“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读者”的天地里,能以洋洋洒洒2000多万言冲出一条血路,凭的仅仅就是绝无仅有的写作风格?肯定不是。古龙早期作品,文字水平跟金庸相比,有天壤之别。但他善于求新求变,依笔者愚见,古龙求变后的文字有着西方文学特别是海明威《老人与海》的痕迹,至少受了这部小说举足轻重的影响。但古龙小说的魅力乃在于,从魔幻般的故事里透射出来的却是对现实生活的领悟。他的武侠已不是一种武功跟另一种武功的对抗;武功的对决也从一招一式转至瞬间便见分晓。武侠的描写转而趋向于对人性的思索。
像其笔下的李寻欢、西门吹雪、花满楼等已不是单纯的武侠人物。他们已成了“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精神意义上的英雄。
古龙小说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写法。因其简约有力的散文文体,并融入推理及形式上的“蒙太奇”等,有时显得情节跳荡、扑朔迷离,需要仔细阅读。不过,其小说的“商业”气息太浓。文字时有拖拉现象,而且有时显得轻佻、草率,尤其在结尾。但这影响不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像这样一个善于求新求变的作家,实在走得匆匆,其武侠小说的创作走向只能是一个永恒、美丽的迷。
古龙的武侠小说如果能称为小说,那么,金庸的作品更适合称作故事──类似此类故事的创作,金庸堪称一代宗师,笔者相信后无来者。跟古龙小说相比,就像苹果之于香蕉,不属同类,故无高低之分。金庸小说的泛滥,只是从某种程度上证实并警示:
我们已失去了跟国际“接轨”的文学。而有人将金庸小说比作精神鸦片,似乎太耸人听闻了。反到有抬举、炒作之嫌。 |
|